1922年12月1日,紫禁城里彩旗飘扬,鞭炮声声,人声鼎沸。这一天,末代皇帝溥仪和婉容正在举办盛大的婚礼。但谁又能料到,这场表面风光无限的婚礼,其实处处透着节省和拮据?更让人奇怪的是,婚礼预算明明只有40万元,溥仪怎么会收到了将近200万元的巨额礼金呢? 要讲这事儿,咱们得回头看看那时候的情况。1912年,清朝结束了,宣统帝溥仪下了台,变成了大家说的“退位皇帝”。虽说溥仪没了真正的权力,但因为他跟民国政府有个《清室优待协议》,所以他名义上还是皇帝,住在紫禁城里面,每年还能拿400万两银子的生活费。这样一来,就有了个挺特别的局面,人们叫它“小朝廷”。 1922年,16岁的溥仪到了该娶老婆的时候了。小朝廷里的人都觉得这是件大事,可一查钱袋子就发愁了:清朝留下的钱已经不多了,虽然每年还有400万两白银进账,但宫里人多开销大,日常花销一扣,就没剩多少了。按照老规矩办皇帝婚礼,那可得花上好几百万两呢。现在没办法,只能能省就省,最后把预算硬是给压到了40万银元。 就算手头紧巴巴的,皇帝的婚礼也得办得有模有样。“筹备组”的官员们没日没夜地翻着老档案,琢磨着以前几位皇帝的婚礼是咋办的,最后挑了个比较省钱的方案。虽说仪式简单到了不能再简,但面子工程得做足。他们到处发请帖,不光请了国内各省的大人物,还特别邀请了在北京的外国使节,就想借这个机会显示一下末代皇室的风光和气派。 婚礼那天,紫禁城里头真是热闹非凡。宫殿被打扮得焕然一新,灯笼高高挂起,来看婚礼的人挤得满满当当。新娘婉容漂亮大方,新郎溥仪年轻帅气,穿上龙袍更是神采奕奕。民国的大总统黎元洪慷慨地送了两万大洋当贺礼,而那些有权有势的军阀,像曹锟、冯玉祥、张作霖、王怀庆他们,每个人都送来了一柄如意,还外加一堆金银财宝,意思就是希望新人诸事顺心,大吉大利。 但这些看似热闹的场面下,其实隐藏着不少小动作。那些军阀们送礼可不是真心尊重末代皇帝,他们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曹锟那会儿正想办法用钱选上大总统,急着跟各方搞好关系;冯玉祥、张作霖这些人也忙着扩大自己的地盘,他们借送礼向清朝皇室表“忠心”,其实是想拉拢那些老势力,给自己的权力加加分。 于是,许多有权有势的人都抢着给溥仪送大婚礼物,礼金很快就堆成了山,总共有快200万银元那么多。在当时,这笔钱可真是个大数目,让人惊讶得合不拢嘴:要知道,那时候一个银元能买好多粮食呢。要是按现在的物价来算,这200万银元就相当于现在的上亿元,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溥仪和清朝的那些遗老们当然高兴坏了,没想到用40万预算的婚礼,竟然能收到好几倍的礼金,这可真是捡了个大便宜。不过,这些礼金可不是白给的,它是那时候各种势力暗中较劲的结果。谁给的礼重,谁就藏着更大的心思和打算呢。 婚礼一结束,这笔钱就成了小朝廷的及时雨。不过,那些大人物背后的明争暗斗还是一直没停。没过几年,溥仪就被赶出了紫禁城,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也都各奔东西,经历着人生的起起落落,世事变幻莫测。 回想1922年的那场婚礼,场面虽热闹,但背后却暗流涌动。那场婚礼究竟藏了多少当时人们没瞧出来的秘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