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娱乐圈啊,总有这么些演员——你一看她的脸:哎太熟了!哪个剧里见过?但名字可能一时半会想不起来。张龄心就是这么个典型。 比如说《父母爱情》里那个脾气挺冲、说话直接、但心眼不坏的“江亚菲”,就是她演的。后来《我的前半生》里那个在婚姻里磕磕绊绊、挺让人心疼的“罗子群”,也是她。包括《琅琊榜》里那个又飒又柔、一身正气的夏冬,还是她。这些角色类型差别不小,但每个都立得住,说明她演技是真的在线。 不过有意思的是,你看她戏一路没断过,合作的从陈宝国到梅婷,也都是妥妥的实力派,但要说她本人有多“红”,好像还真谈不上。这种“戏红人不红”的状况,其实挺值得琢磨的。 她可不是没来历的普通演员。她爷爷张伐,是老一辈电影人里相当有名气的表演艺术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那会儿,他就已经在影坛站稳脚跟,演过《红日》《夜店》这些经典片子,说是当年的“硬派小生”一点不为过。她老公也挺厉害,是北电的院长,自己又是导演又是制片,那部很多人喜欢的《似水年华》就是他导的,业内认可度不低。 你看,这背景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早就借势而上了。但她偏偏不走这种路。你说她清高也好、说她有自己坚持也罢,反正她就没打算靠着家里或者身边人的资源往上走。 这其实让我想到另外一个演员,富大龙。演得那么好,拿过好几次影帝,但就是不接广告、不炒作,平时活得像个隐士。你说他没能力红吗?肯定不是。就是选择了一种更靠专业、而非流量生存的方式。张龄心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点这种感觉——不是不能,更像是不为。 再说回她自己的经历。她其实是黄晓明、陈坤、“小燕子”他们的同班同学,正经北电表演系毕业的。还没出校门就拍了戏,赵宝刚导演的《永不瞑目》也找过她,起点一点都不低。但偏偏在这之后,她做了一个周围人可能都不太理解的决定:跑去国外,当了几年面包师。 你说哪有演员在事业刚起步时突然“消失”的?但她还真就这么做了。等到2004年左右再回来拍戏,演技不但没掉线,反而更沉稳了。之后的《父母爱情》《我的前半生》这些,都是回来之后的作品,一个个角色都扎实得很。 所以你说她“不红”,是真的没人找她演戏吗?显然不是。从产量来看,她几乎没停过,只是没走上流量那条路。很多时候,观众记得住角色、记不住人,反倒说明她演得够投入、没让个人标签覆盖掉角色本身——这事儿放在今天看,其实挺难得的。 再说一个很多人可能没想明白的地方:“红”和“演员的价值”真的是同一回事吗?未必。有的人热搜上得勤、话题多,但一说到演技,观众心里都摇头;而像张龄心这样的,提到她可能一时叫不出名字,但一说角色,大家都点头:“哦是她啊!演得好!” 她后来生活重心也慢慢转向家庭。之前一直说要做丁克,结果和丈夫爱情长跑二十年结婚之后,又欣然当了妈妈,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带孩子的一些日常点滴。能感觉到,她挺享受现在这种状态——有戏拍,但不用被聚光灯追着跑。 说到底,这个行业里有人追求光芒万丈,有人更愿意藏在角色背后。张龄心可能就属于后者。有背景不用、有资源不炒,偏偏选择靠演技一步步走出来——你说她是不是“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这才是真正活得明白:毕竟演员最终留下的,还不是角色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