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任期一满没等组织安排新岗位也没选择进党校深造更没像一些干部那样转战国企拿高薪而是直接宣布辞职转身扎进了慈善圈。 这个消息刚出来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仕途受挫? 是不是身体出了问题? 一个正处在上升期的县委书记放弃体制内的稳定前程去干起不确定性强、收入不稳定的公益事业这操作太反常了。 可事实是他不仅没有受挫反而在任内口碑极佳曾被央视专题报道被称为“网红书记”。他在巴东五年带领全县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推动旅游产业从零到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财政收入翻了两番。 2018年底任期结束时他本可以平调甚至提拔重用他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创办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专注儿童医疗救助和教育公平。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人在权力巅峰时为什么会主动放手? 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种选择。 有人觉得他是“作秀”说体制内待久了想换个方式博眼球;也有人说他是“逃避”毕竟基层官场压力大不如去做点轻松的事。 如果你了解他在巴东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他的转身其实早有伏笔。 他在任时就不是个“常规官员”。 别人开会念稿子他上台脱稿讲实话;别人回避矛盾他敢公开叫板黑恶势力;别人怕得罪人他一年内查处87名干部包括多名县处级领导。 他曾站在县政府大楼前面对上千群众直播讲话承诺绝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他还亲自带队跑遍全县200多个村庄摸清每户贫困家庭的情况。 这种深入一线、直面问题的作风在体制内并不多见。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教育的执着。 巴东山区孩子上学难山路远、住宿差、营养跟不上。 他推动实施“免费午餐计划”覆盖全县所有农村中小学生每年投入财政资金近3000万元。他还设立专项奖学金资助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 他曾在一个扶贫座谈会上说:“我宁可少修一条路也不能让一个孩子辍学。 ”这句话后来成了当地教育系统的座右铭。 正是这些经历让他看到了体制的局限性。政策再好执行总有缝隙;资源再多分配总有不均。 他意识到有些问题靠行政手段解决不了比如罕见病患儿的救命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偏远学校老师的流失率。 这些问题需要长期投入、灵活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而这正是公益组织的优势所在。 于是他辞职后立即行动。 2019年初恒晖基金会正式注册成立。 第一个项目就是“联爱工程”联合医院、医保、企业共同为患癌儿童提供兜底治疗。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增约3万名儿童癌症患者其中近四成家庭因病致贫或放弃治疗。 陈行甲的团队通过精准筛查、医疗援助和心理支持已帮助超过1200名患儿完成治疗总援助金额超8000万元。 另一个重点项目是“苔花计划”专为乡村女孩提供高中至大学阶段的全程资助。名字取自袁枚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寓意即使出身卑微也有绽放的权利。 该项目目前已覆盖湖北、云南、贵州三省15个县累计资助女生超过900人平均每人每年获得1.2万元助学金并配备一对一成长导师。 你以为他只是出钱就行?错了。 他亲力亲为经常飞往偏远山区家访坐在土炕上跟学生家长谈心蹲在医院走廊里陪患儿家属熬通宵。 基金会官网公布的年度审计报告显示其项目执行成本控制在8%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5%这意味着每捐出100元就有92元以上直接用于受助对象。 这背后是他对公益专业性的坚持。 他反复强调:“做公益不是施舍而是责任。 ”他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建立透明财务系统每笔捐款都能追溯流向;他组建专家委员会邀请医学、教育、法律等领域人士参与决策;他还推动与政府合作探索“公益+政策”的创新模式。 例如在深圳试点“儿童重大疾病补充保险”由基金会出资为低收入家庭子女购买商业保险政府配套补贴形成可持续保障机制。 他的行为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官员退出机制”的讨论。 传统观念里官员退休或调岗后大多保持低调极少有人以个人身份持续活跃在公共领域。 而陈行甲打破了这一惯例。 他开通公众号定期发布公益进展和思考文章粉丝量迅速突破50万。 他参加公开演讲分享基层治理经验单场直播观看人数最高达380万人次。 他甚至接受媒体专访直言不讳地批评某些地方形式主义顽疾。 有人质疑他“过度曝光”认为这不符合“退而不休”的传统美德。 他回应道:“如果沉默能解决问题我早就闭嘴了。 现在有多少孩子等不起? 有多少真相需要被看见? ”在他看来影响力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更有意思的是他的选择带动了一批人。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已有十余名 former 基层干部加入各类公益组织其中三人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 一位曾在西部某县任职的副县长告诉我:“看到陈行甲做的事我才明白原来离开体制还能这样发光。 ” 当然争议从未停止。 有人问:为什么不留在体制内推动更大范围的改革? 他的回答很直接:“我在县委书记位置上已经做到了极限。 再往上走未必能掌握实权反而可能被规则束缚。 而现在我能直接帮到具体的人。 ” 也有人担心公益之路难以持久。 毕竟资金来源不稳定公众关注度易转移内部管理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信任危机。 他早已做好准备。 基金会设立了严格的 donor 沟通机制每月向捐赠人发送项目简报;同时开发数字化平台实现受助对象信息动态更新和效果评估。 你还记得那个在直播中流泪的瞬间吗? 那是2021年冬天他在云南回访一名白血病康复女孩。 小女孩抱着他说:“叔叔我现在能跑步了。 ”那一刻镜头前的他哽咽得说不出话。 这段视频后来被转发超过百万次评论区满是“看哭了”“这才是真正的为民服务”。 这不是表演是一种长期浸润后的自然流露。 他曾写道:“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权力会消失职位会更替唯有真诚的帮助和真实的改变才能留下痕迹。 ” 如今五年过去了他不再是“陈书记”而是“陈叔叔”“陈老师”“陈理事长”。 身份变了称呼变了他做的事依然和当年在巴东一样把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把希望带给最无助的人。 有人问他后悔吗? 他说:“每天醒来想到今天又能帮到谁就觉得特别踏实。” 这样的选择你觉得值不值得? 如果是你手握权力时会选择继续攀登还是转身走向泥泞中的孩子? 我们总说理想主义活不久可偏偏有人用行动证明它不仅能活还能照亮一片黑暗。 参考来源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