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众着装多以黑、灰、蓝三色为主,一身军装亦可引领潮流。领导人出席重大场合时,常身着中山装以展现大国风范。 目睹此状,江青产生新想法,认为女性着装应有独特风格,于是她亲自设计并大力推行江青服。为何此服装未如中山装般流传至今?主要缘由可概括为:样式不佳。 【别出心裁,设计国服】 彼时,中国服装行业受“横扫四旧”运动波及,生产的女装款式多呈现男性化特征,样式单一且保守。 江青惯于指责他人为走资派,然其自身极为注重仪表,对发型与服饰均有较高要求。受中山装设计启发,她萌生为国内女性设计一款特色服装的想法。 她未接受过服装设计专业知识学习,只能从已有资料中获取灵感。在查阅众多古代服饰资料后,开始设计被称作“江青服”的服装。 【想法初定,天马行空】 1974年5月19日,江青将文化部主要人员召集至其位于钓鱼台国宾馆的住所开会,提出设计“江青服”的构想。 她觉得,此类裙子需具备民族风格,故而应融入戏装披领元素,裙摆需宽大且绣有花纹。她取出一本唐代壁画集,指向其中“飞天”图案,向在场领导与演员下达指示,要求按此样式设计。 数位京剧名家对用词反复考量,认为古装衣领应用于现代服装或显不妥。江青随即组织现场研讨,最终拍板:服装需加入绣花元素,增设白色衣领,并从款式设计到纽扣配置均作出具体安排。此项任务随后交由中国京剧团副团长浩亮负责执行。 她提出需在三日内完成两套样衣制作,原因是5月23日将身着成衣出席重要场合。 彼时,国内民用服装厂连稍显出彩的布料都难以提供,众人即便有制作意愿也苦于无合适材料。最终,浩亮寻至剧装厂,才勉强赶制出两条绣花连衣裙。 为按时完成任务,两位承担绣花工作的老师傅持续24小时未离开绣花机。但江青参与活动时,并未穿着这两件衣服中的任何一件。浩亮获知此情况后,立刻冒出了冷汗,这表明江青同志对此并不满意。 【二次制作,终于满意】 之后,江青又一次拿出一叠古装服饰设计图交给浩亮,要求更改设计样式,并明确指定其中一件为黑色,另一件为驼色。此外,她还提高了要求,强调必须采用手工刺绣,以彰显民族风格。 四日后,新制衣物送达钓鱼台,江青面露满意之色,尤对黑色连衣裙情有独钟。此裙为丝绸质地,圆领设计并饰有绣花,工艺精湛。1974年7月,菲律宾第六任总统来华访问,其夫人现身时,在场众人皆感惊讶。 这位出众女子身着大领垫肩式连衣裙,颈部肌肤大面积显露,尽显华贵艳丽,对当时观念保守的国人而言颇具震撼。尤为关键的是,毛主席依国际礼节轻吻其手,此举被媒体誉为“世纪之吻”。 媒体赞誉及丈夫特别举动,均刺激到江青,故而在与马科斯夫人会面之际,她特地穿上了自己最喜爱的那件黑色服装。 【同框比美,改良服装】 此时江青已是六十岁女性,与马科斯夫人同处画面时,更凸显出马科斯夫人容光焕发。 此次会面使江青心生不满,随后她对设计所谓“国服”的热情愈发高涨。将仿古装的云肩领、细腰带、大裙摆等中西元素融合于一条裙子,江青服由此诞生。 江青大力倡导后,女干部及女领导率先穿着,随后,各地女同志相继换上江青所推广的服装款式。 这种裙子仅适合身形纤细者,稍胖者穿着会凸显身材不足。当时人们生活简朴,常将旧衣改造后给子女或晚辈穿,但江青服的领型设计难以改造,故普遍认为其既不美观也不实用。 江青接受隔离审查后,女性群体不再穿着这类风格混杂的连衣裙,转而将其收存,江青服随之迅速淡出历史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