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东西的,是董保存这个人。他拿起笔,把心里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倾倒出来,化作了这一行行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雕琢,就是实实在在地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最直白的话语讲述出来。董保存写的东西,都是他想了很久的,也是他觉得值得跟大伙儿分享的。他希望,通过他的文字,能让读者看到一些平时不太留意的东西,或者激发大家去思考一些问题。他写的时候,没有想着要追求什么高大上的风格,就是觉得,把话说清楚,把事儿讲明白,就挺好。所以,你看他的文章,都是简简单单的句子,明明白白的意思,一读就懂。董保存就是这样一个人,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生活,去表达观点。他的文字,就像他这个人一样,实实在在,不拐弯抹角。 大伙都说,粟裕在解放那会儿,简直就是战场上的“无敌大将”。他的打仗套路和指挥本事,那真是练到了顶尖水平。 说实话,在安稳的日子里,他那套应对挑战的手法也相当厉害。 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开会那会儿,部队里头派了个代表团过去,大家伙儿一致选了粟裕来当解放军代表团的领头人。 那时候斗争挺激烈的,四人帮想搞组阁那一套,结果被毛主席给拒绝了。在长沙,领袖直接说了:“总理的位置,还是他坐。” 那四人帮哪会轻易死心!他们肯定不会自己悄悄离开历史的场面。 粟裕是个经历过很多风雨的人,他心里明白得很。他注意到,江青虽然在军队里没有正式的职位,但老爱管军队的事儿。比如说,给部队送书送文件啊,参与什么“八一”烧荒活动啊……这些举动都挺不对劲儿的。所以,粟裕对江青的那些话和举动,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假装没看见,对江青这个人也是能躲就躲。 生活里常有这种事——你越是刻意避开某个人,那个人却好像偏偏要自己找上门来。 四届人大开会后隔了一天,有工作人员跟粟裕说,江青那边打了个电话过来,是她秘书打的,说江青同志打算到代表团这边,探望一下军队的代表们。 对有些人而言,这简直是梦寐以求的机会。但粟裕听后却没啥动静,秘书心里明白,这其实就是他的一种表态,意思就是他已经了解了。 他从心底里就不太想让江青来,但江青偏偏要来,他能有啥办法呢? 江青想管军队的念头,早已不是新鲜事了。不管你咋看,她想插手就插手。 那天,解放军代表团的好几位头头都在场,江青随后踏进了会议室。 “我一直都想来瞧瞧部队的朋友们。”江青直接了当地说道。 看到江青走进来,粟裕他们起身打招呼:“江青同志,欢迎啊。” “你们那边进展得如何了?” 江青向来有种习惯,就是面对官职比自己高的人时,总显得自己高半级。就算是和粟裕这些资历深的老同志相处,她也保持着这样的态度。 江青脑子转得快,一下聊这边,一下又问那边。大家也只能随着她的想法走,听她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这时候,有个老战友扭头跟粟裕讲:“粟裕啊,咱们要不要把代表团的人都聚一块儿,让江青同志来给大家说几句?” 你说这事儿气不气人,粟裕压根儿不想让江青在这儿捣乱,可这哥们儿非得往上凑。 粟裕赶紧跟旁边的人搭起话来,假装没留意到,心里盼着江青也没注意到。 结果那位老同志压根没懂粟裕的想法,他还以为粟裕没留意到,便又开口说了一遍:“粟裕同志,要不咱们把全体代表都召集起来,请江青同志来给咱们指个方向吧。” 大伙儿都觉得,粟裕这回肯定是把话听明白了。但他还是跟那位同志聊着,压根儿没搭那个茬。 江青这时应该已经完全懂得了粟裕的意图,简单交流几句之后,她就站起来,气呼呼地离开了。 老伙伴们心里犯嘀咕,这是咋回事呢?粟裕同志平时耳朵可尖了,咋就没留意到提议让江青同志说几句的事儿呢? 很多战友心里都为粟裕感到紧张担忧。 那天晚上,粟裕回到家,把老婆楚青和娃们都喊到跟前,一脸认真地讲:“今天我给了江青一个下马威……” 他简单讲了下情况,接着说:“对于江青这个人,你们心里都有数。我已经做好了最糟糕的准备,你们也得有个思想准备。” 事后,江青对粟裕也没啥办法。所以,有人就讲,谁能跟粟裕相提并论呢?在那个大动荡的时期,毛主席站出来说粟裕有战功,得保他。周恩来也一直重用他,先让他去了国防工办,后来又调他进了国务院业务组…… 有老同志跟粟裕开玩笑道:“你还挺会装蒜啊?这是不是你对付江青的一个法子?” 粟裕只是咧嘴一笑,啥也没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