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双重标准赤裸裸:口诛普京、却不遗余力高规格接待以色列战犯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德国双重标准赤裸裸:口诛普京、却不遗余力高规格接待以色列战犯

发布日期:2025-10-07 23:52 点击次数:185

德国是以色列的第二大军火供应国,而加沙的废墟里,超过18500名儿童、200名记者、1400名医护人员的名字,被一次次统计进冰冷数字。与此同时,柏林博德博物馆里,一幅1920年的小画《新天使》被当作镜子,照着一个世纪的伤口。为什么一个以“记忆与责任”自豪的国家,在公众支持骤降的当下,仍把油门踩到底?是道德义务,还是把规则当橡皮筋?

一边是政府的强硬路线:继续供武、外交护航、政治背书;另一边是街头的标语、被胡椒喷雾笼罩的示威、被禁止的口号。支持以色列的人说,这是德国从历史中学来的底线;反对的人说,这是把“赎罪”变成“同谋”。矛盾并不只在议会里,也在博物馆里:克利那位瞪大眼的天使,背对未来,被风暴裹挟;观众低声议论:今天的废墟,和照片里1945年的德累斯顿,有多像?问题是,德国真的看不见,还是选择不说?

先从那场展览说起。博德博物馆“历史的天使”在7月中旬谢幕,《新天使》独占一间小厅。瓦尔特·本雅明在1940年写下的那段话,把天使变成历史的见证:我们看到的是一串事件,他看到的是一场灾难。画的旅程本身就是证词:1933年,本雅明带着它逃到巴黎;1940年,德军逼近,他把画交给巴塔耶,自己徒步向西班牙;这张水彩印刷品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后来转到美国,再到阿多诺,最后落在耶路撒冷,由格肖姆·肖勒姆捐给以色列博物馆。展厅里,还有约1500年的《跪着的天使》,双翼被斩、四肢焦黑;卡拉瓦乔《圣马太与天使》的黑白复制品,原作在1945年弗里德里希海因的防空洞大火中化为灰烬。开场的那张理查德·彼得《从市政厅塔楼向南望,1945》,让人站不稳:断壁残垣,像无声的审判。镜头外,是今天的加沙。同一幅景,角色互换。

回到现实政治。德国的“国家理性”把对以色列安全的承诺写进骨头,根子在大屠杀的记忆。这意味着:在国际组织里替以色列挡子弹,反对制裁,军情合作不断线。支持者说,这是德国不可抹去的责任;批评者问,责任是不是成了护身符?街头的反应直白:柏林博物馆区、市政广场、波茨坦广场,声援巴勒斯坦的队伍越来越长,但活动被一再禁令。普通人的感受很简单:想表达,也怕挨打。

表面上,貌似风平浪静:政府口头更谨慎,媒体讨论更复杂。实则暗流翻滚。从法律战说起。2024年初,南非把以色列告上国际法院,德国在开庭前一天就表态拒绝,时任外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给出理由:看不到以色列针对哈马斯自卫行动里的“种族灭绝意图”。几年前,2019年涉及罗兴亚人的案子,德国却建议法院把“推断意图”的门槛放低些,理由是不能把标准设得高到几乎判不出种族灭绝。标准换来换去,取决于对象是谁?

到了3月,另一个刺眼的场景出现: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在柏林欢迎内塔尼亚胡,而这位来访者正被国际刑事法院通缉。默茨说,“以色列总理不能访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这是荒谬的想法。”可两年前,时任司法部长明确表示,如果普京踏入德国,德国“有义务逮捕”。贝尔伯克其后还重申过:不行动就是错误。道理都对,但怎么一到以色列就拐了弯?

战火扩散到伊朗时,双重标准又被放大。以色列对伊朗腹地发动袭击,平民和高级官员死伤后,德国外交部第一时间谴责的,却是“伊朗对以色列领土的无差别攻击”。一个自称守护国际法的国家,如何在明显的先后因果面前只挑一头说?这种张力在5月达到一个微妙转折。以色列无视欧洲的期限,没有完全放开对加沙的人道物资,默茨在芬兰表示,他理解不了以军在加沙的目标,“像最近这样伤害平民,已无法再用打击恐怖主义来辩解。”听上去像转向,但一个月后,他在联邦议院又否掉了欧盟大多数成员国支持的提案——重新审视欧盟与以色列的联合协议,理由是“不可想象”。一句重话,换不来一项政策;嘴上重锤,手上递刀。这便是假性平静:语气严厉了,可航向没变。

反对的声音并不弱。有人强调,德国的特殊责任来自自身历史,这是政治文化的底色,不容讨价还价;也有人反问,如果真是“再也不发生”,为什么当下的死亡数字,连连刷新阈值?街头、议会、媒体,像三股拧不在一起的绳子,越拉越紧。

反转来自民意和一句“说漏嘴”的表白。先看民调。贝塔斯曼基金会的研究显示,今天只有36%的德国人对以色列有好感,比袭击事件发生前的46%又下了一个台阶;60%的人对以色列现政府持负面看法;只有四分之一认同德国对以色列有“特殊义务”。2025年6月,阿伦斯巴赫研究所的数据更直接:65%的人认为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不恰当”,只有13%支持;73%的人认同“构成种族灭绝的说法有一定道理”;52%的人不再接受“特殊责任”;把以色列视为世界和平威胁的比例,从2021年的11%跃到37%。街头回应紧跟:6月下旬,至少5万人走进柏林市中心,打出#United4Gaza。规模空前,路线直指国会与总理府。

就在情绪汹涌时,G7峰会上,默茨一句话点破天机:以色列袭击伊朗,是在替“我们所有人”做“脏活”,他向“有勇气这样做”的军队和领导层致敬。“我们”是谁?如果不是试图维护全球军事优势的西方阵营,又是谁?这句“脏活论”像把灯照向后台:把强制性暴力外包给盟友,既能达成目的,又能远离责任。前文铺垫的一切——法律口径的倒挂、口头谴责与实务加码的错位、对盟友和对对手判若两人的法治标准——全部对上号。

气氛像是压住了:新闻里口头“敦促克制”多了,几场示威被分流,城市照常通勤。可越是表面平稳,越藏着更深的裂缝。看两个层面。第一,制度层面。对亲巴勒斯坦活动的管制并未松动,警察曾散播“纳克巴日”抗议中警员被拖拽踩踏的说法,法证视频却显示该警员在殴打和平示威者;即便如此,故事仍被用来扩权。口号“从河流到大海”在一些法院眼中几乎成了禁语,甚至有一次在国会大厦附近,连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爱尔兰盖尔语都被禁止喊,因为担心识别不出是否包含“禁词”。言论自由被切成细条放上秤,谁来定重量?

第二,社会层面。德国近四分之一人口拥有“移民背景”,不少人与中东或穆斯林社会有血脉牵连。对他们而言,支持巴勒斯坦不仅是政治立场,更是生活经验与代际记忆。这股声音正改变公共讨论,但与老牌政治话语的碰撞更频繁。分歧加深,和解无望,是当下的真实写照。

这与中国读者有什么关系?很直接。第一,当“基于规则的秩序”成为松紧可调的皮筋,对外的道德指责就会被打上折扣。第二,企业与学生在欧洲的舆论与法律环境更不确定,政策风向说变就变,合规成本走高。第三,国际场上的“双标”会加速全球南方的离心力,新的对话平台和叙事空间正在重排座次。有人说这是地缘政治,换个通俗说法,就是谁更讲规则,谁的朋友就会多。

说德国是在“守护价值”,也未尝不可。逮谁逮得快,放谁放得稳,都是“价值”的灵活运用。前脚称赞国际法,后脚给被通缉的人铺红毯;嘴上同情平民,手里照样加急军火。要不是数字摆在眼前、民调一条条下坠,都快以为这是一堂“如何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高级公开课。既然坚持“特殊责任”,不如把标准一视同仁;要是选择性失明,就别怪别人质疑“看不见”的本事。

是“记忆让我们更有人性”,还是“记忆成了免责卡”?当把暴力外包给盟友被称为“替我们做脏活”,这是战略清醒,还是道德破产?有人说安全永远优先,有人说规则才是底线;在你心里,哪一个更该先落地?欢迎把你的理由讲明白。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