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1971年排练现场,杨春霞军装袖口磨白,周总理一句话揭示柯湘与穆桂英演绎的真相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北京1971年排练现场,杨春霞军装袖口磨白,周总理一句话揭示柯湘与穆桂英演绎的真相

发布日期:2025-10-08 10:29 点击次数:122

1971年北京京剧团排练厅里,杨春霞的军装袖口已经磨得发白。她刚从上海调来,头三天还不适应北方干冷,每次清晨出门都要在嘴边哈一口气。那时的北京城,大街上流行着“革命样板戏”,柯湘这个角色,是周总理亲自点名让她来演的。可头一次正式排练,她一亮相就被叫停——周恩来看完后笑着摇头,说:“这演得哪里像柯湘?分明是穆桂英走错了片场!”剧组里顿时安静下来,有人偷偷用手肘碰了碰身旁的小道具师,小声嘀咕:还是老底子太重。

说起来,这事儿后来成了京剧圈里的段子。有位老琴师回忆当年,还特意补了一句:“其实那天总理没发火,就是语气有点逗趣。”但杨春霞自己心里却很不是滋味。从小在上海弄堂长大,她父母都是工人,家境普通,可家风严谨,父亲喜欢收集旧票据、母亲偶尔会拿账本教她算数。1954年夏天,她跟邻居家的阿姨一起听评弹,那声音飘进窗户,一直萦绕到夜深。有人说弄堂里的孩子早熟,其实不过是生活逼出来的。

十一岁那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招昆曲演员训练班,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报名。据地方志记载,当时录取率极低,“每百人仅取十余”。老师朱传茗见她嗓音清亮,就留下来了。“你这胳膊骨架好,将来能做旦角。”朱老师这么说过,也许只是随口一提,但杨春霞一直记到了成年。在学校苦练基本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步、抖水袖,有时候鞋底都磨穿了也舍不得换新的——“穷人的孩子难当角儿”,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

1958年底,因为朱传茗出国深造,副校长周继章安排她转入京剧班。这一下,从细腻婉约的昆曲变成刚劲利落的京剧,“唱腔字正腔圆”,舌头顶筷子吐字三个月,到最后连喝水都觉得牙齿酸疼。有个同学开玩笑:“你再这样下去,说话都带锣鼓点儿啦!”1960年学校汇报演出《穆桂英挂帅》,杨春霞第一次穿上铠甲,在后台镜子前反复比划枪法。据老生行的一位前辈讲,那把木枪原本是给男武生用的,被临时借给女演员,上面还贴着几块胶布防滑。

毕业后分到上海青年京昆艺术团,当上旦角,不久便随团赴香港表演《白蛇传》。有人记得港岛那年的冬天特别湿冷,一场雨下来舞台地板打滑,好几个演员摔倒,但观众席却爆满。《拾玉镯》《锦车使节》这些传统戏让杨春霞积累不少经验,据艺校旧档案零星记载,她为夜祭昆仑场景专门请教过民俗专家,用艾草熏香,只为求一个真实感。“烟呛鼻也不能皱眉,”这是童祥苓教给她的小窍门。

1964年的西欧巡演更是一段奇遇。在巴黎歌剧院谢幕的时候,有意大利观众扔玫瑰花,还差点砸到脚背。一旁张美娟悄悄递上一句俚语:“洋鬼子的礼数怪得很。”饭局上毛主席夹蟹腿递过去,童祥苓帮忙解围,说“吃蟹壳要稳准狠”,结果大家哈哈大笑。这些琐碎小事后来被写进某期《文艺生活》杂志,只是一笔带过,却足以看出那个年代舞台上的紧张与温情交织。

回国之后接触现代题材,《南海长城》《洒霜影子》等新编戏要求体验生活,为此跑去海防线晒黑皮肤、学战士站岗。有老人讲起,那阵仗像是“小姑娘下乡变红军”。为了模仿码头工人的动作,《海港》的方海珍角色需要扛麻袋走斜坡,一天下来膝盖青紫,还坚持翻跟斗——这种拼劲,在团里算少见。“女人能吃苦,将来有福气,”队里的炊事员私下夸过一句,现在想来也未必全信,不过话糙理不糙罢了。

到了1971年,北京调令一下发,全家动员送行,小弟弟拉着衣角问姐姐是不是要和电影明星一样住宾馆。飞机落地后才知道,全国筛选只剩自己一个候选者,“压力山大”这个词虽然没流行,但意思差不多。当初习惯古装青衣身段,现在必须脱胎换骨,把端庄柔美改成朴素坚毅。据说乐队指挥嫌她普通话夹杂上海味,让含石块读社论纠正发音,这种土办法效果惊人——三个月下来石块磨光,人也瘦了一圈。“唱腔标准化,不然全国观众听不懂。”这一条规矩,比什么武打动作还难熬。

至于夺刀动作,从最初模仿穆桂英持剑,到后来改用游击队员空手入白刃,中间折腾无数遍。有部队指导建议直接去38军驻地体验刺刀操练,于是一群演员绑腿钩藤拖荆棘,两星期回来全身伤痕累累。不知哪位导演提出,要参照井冈山老照片设计站姿:左脚跨步、右手压枪柄,再加脖颈微侧三十度,这才定型。据一份内部会议纪要透露,为刑场戏增添摸纽扣细节,是参考某位江西籍政委晚年的口述史料,他曾形容“摸党徽如思念故乡”。

首演当天,全体成员早早赶到礼堂后台,有人口中念叨祖辈留下来的顺口溜:“唱的是血性,看的是命根。”掌声响起的时候灯光晃眼,谁也顾不上擦汗,只管往台上一冲到底。之后连续巡回三百多场,各地送来的锦旗堆满仓库,有个搬运工甚至把旗杆误当扫帚用了两月才发现失误。这种混乱细节,也只有熟悉内情的人会提及吧?

八十年代恢复传统折子戏,又重新登台《望江亭》《凤还巢》,济南小战士送水壶润嗓,下乡村民举灯哼唱,还有老太太塞胖大海炖雪梨治咽炎;九十年代实验新派,加爵士鼓配麦克白夫人念白,据业内老人讲,“这种混搭谁敢尝试?”后台镜子的刻痕至今留存,上面刻一句俞振飞赠言:宁穿破,不穿错。而雪天踩冰碴裸足排《状元媒》,隔壁茶摊老板摇头称怪,说这世道变快,人心却慢不得。

林鑫涛陪伴左右弹琴作曲,每逢外贸谈判放杜鹃山暖场,小儿林晨画调度图考大学;邻居王奶奶常拿烂菜叶包热鸡蛋敲门探望,说“姑娘啊,你小时候最爱抢我家的豆腐渣,如今还能吃辣吗?”屋檐下风铃响两声,无人在意是否预示吉凶。

最近听街坊议论,北京西郊哪家胡同墙缝藏旧票据,据说里面还有六七年前某次巡演路费单,多半没人认领,也没人计较是真是假,总归留下一桩闲谈罢了。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