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晚霞还算体面,但餐厅臃肿的灯光下,菜单成了最让人紧张的“案发现场”。 服务员的步伐,比案发现场的法医略快——“您看看还要点什么?”语气,既像是让人挑选,要不要接受现场勘验,又像是在暗示,“你来调查,我只负责端盘子。” 如果你是餐桌上的罗永浩,面对十五道分量尴尬、价格蹊跷、味道存疑的菜品,你会咋办?是像法医那样,把每一盘菜都按成分剖掉?还是默默吃完,只把现场证据留下,让网络世界的法官自行审判? 这次争议,很快把公众变成吃瓜法医。不仅要辨认“馒头是现蒸还是速冻”,还要追溯到馒头的祖籍——安徽戗面厂。真真假假,成了餐饮从业者和吃货共同面对的“死亡现场”。 现场证据链溯源得无比完整。起因是罗永浩和同事走进西贝,点了十五道菜,结果饭没吃畅快,吐槽却畅快无比。“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贵得离谱”这句点评,像验尸报告,一锤定音,引起网友共鸣:“谁的外卖不是冷冻加热,谁的家宴不是预制拼盘?” 西贝方面,老板贾国龙,迅速出镜做了个案情陈述,用菜单和小票证明“都是现做”,甚至连剩菜都做了案发照片解读——动过哪几盘,没动哪两盘,吃饱了还是吃不下。但“你走时对服务员笑着说好,转身在网上开喷”,这行为也难说不是某种“案发现场人格分裂”。 事情发展到这,已不是谁吃了什么,而是你信不信“透明”这回事——西贝全员“后厨曝光”,用摄像头做无声辩护。但直播现场出现的冷冻袋、提前腌制、速冻油炸茄子、保质期十八个月的腌制海鲈鱼、只见电磁炉不见明火……仿佛在现场勘查时,发现尸体还会喘气。“现熬鸡汤”实际是调味料加水,儿童餐用的非转基因油,背后却放着转基因桶。每一个细节,都像是刑警在现场发现指纹,却不沾粉。 馒头成了案情焦点。一个古法戗面馒头卖到 21 元,普通超市 1 元一个,米其林高档餐厅的海参包也只贵 7 元。在食品圈,有句黑话:“价值敬畏”。但碰到馒头变贵,敬畏就变成审判,一字之差,价格堪比人均烧烤自助。 其实,罗永浩的主要控诉并不是“餐饮业用了预制菜”——这个事,行业里都明着来。但关键点在于:“你用预制没问题,但不该用现做的价格,去卖预制的菜,也不能瞒着消费者。”从食品安全调查角度说,这属于“告知权”,而不是立场对抗。 罗永浩发起全民征集证据,十万奖金悬赏,吃瓜群众瞬间化身小区法医,后厨直播变成全网勘查。西贝开后厨的诚意,结果反倒暴露更多工艺上的“尸斑”。行业标准一时无解,你说它不是预制菜,却又满后厨的冷冻袋、调味包,记者实地取样,全都是工厂式加工。每一步都像是在验尸时发现尸体上有粉笔圈,一圈圈围出证据和疑点。 事态升级到社会伦理层面。于东来加入,公开说西贝、海底捞“让人放心”,舆论瞬间反转。于东来是胖东来的灵魂,服务、诚信、口碑三大招牌,网友一看站队西贝,顿感失望:难道“透明化”最终仅仅是营销?难道诚信也可以有温度,温度高了馒头价格就更高?于东来本想打圆场,结果成了“案发现场”的旁观证人,指纹都没带手套,评论区沦陷只好删帖关号,最现实的冷笑话莫过于此。 此时,餐饮行业的“透明化”成了难以消化的炸油条。北京餐饮协会的数据:二十多家大牌连锁闻风而动,菜单后面开始加注“预制属性”。点评平台三天搜索量暴涨三倍。这场“馒头大战”不只是消费维权,更像是行业自查。你以为吃的是馒头,其实吃的是信任感;你以为馒头的馅料是面粉和时间,实际塞满了工业预制和销售话术。 有趣的是,这种行业自嘲式“透明”,其实也挺像法医工作的某种隐喻。案情曝光,全民围观,最后在尸体最不起眼的地方发现关键物证。只不过,食品行业里,物证不是尸斑,是冷冻袋的保质期、调味料的来源和馒头的标价。 连锁餐饮企业的本质矛盾其实很简单:一边是工业化,流水线保证食品安全和成本;一边是市场营销,古法、匠心、现做、人情味。如何兼顾诚信告知与利润最大化?说白了,是馒头到底蒸了多久,广告到底吹了多远。 有证据的推演,不一定有结论。有标准的透明,不一定有共识。就像餐饮企业老板也要面临食材溯源、消费者告知权、利益分配和品牌公信力的多重挑战。你为馒头买单,买的不是馒头,是对“透明”这个词的信任。 把法医的逻辑搬到餐桌上,这场风波只算解决一半。罗永浩敢喊,西贝敢开后厨,于东来敢站队又撤回,行业胆子变大,消费者眼神变亮。可餐饮业的“馒头案”会不会像真案一样,最后形成只供圈内参考的“行业警示”,而大众依旧只能用力吐槽,等下一个舆论热点? 有些证据,摆到桌面,观众能明察秋毫;有些真相,被包在馒头里,吃下去,才算真正消化。到底预制菜该怎么告知,馒头的价值敬畏该怎么定价,诚信和透明到底是不是商业底线?咱们到下顿饭时,也许还会问同样的问题: 你吃的到底是馒头,还是利益链里的信息残渣?你的选择会影响行业,还是只是社交媒体里的又一阵风?这才是值得所有人冷静琢磨的案外之问。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