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赚两万嫌没赚到两万一,阿姨午饭都气得吃不下:人性贪嗔在股市里放大镜下暴露无遗》 今天听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一位阿姨上午炒股赚了两万块,结果午饭都没吃好。不是因为亏了,而是她手里一只涨了三个多点的股票,没能在最高点卖掉,少赚了千把块钱,这让她比亏钱还难受。听完我都愣住了,这反应也太真实了,简直就是股市里人性的活教材。 说白了,这就是典型的"差一点就完美"心态在作祟。人就是这样,对已经到手的实实在在收益往往视而不见,反而对那些擦肩而过的微小潜在收益耿耿于怀。这位阿姨赚了两万已经相当不错,结果被"本可以赚两万一"的念头搅得心神不宁。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损失厌恶",但到了股市里,表现的就更加淋漓尽致。 仔细想想,咱们身边是不是经常能看到这种情况?菜市场大妈卖菜,本来已经赚够了,非要再等等看能不能多卖两毛钱,结果菜蔫了也卖不出去。职场上有人明明拿到了不错的offer,非要纠结那500块钱的差距,最后把工作机会搞没了。这种心态放到股市里,就是典型的看着K线图上那个"尖尖",总觉得再等一下就能卖在最高点。可现实是什么?市场可不会按照你的预期走,那个所谓的"完美卖点"往往只是事后看图说话的想象。 更讽刺的是,这位阿姨对涨了0.3个点几乎不动的股票反倒很淡定,稳稳拿在手里。这不就是人性最真实的写照吗?对已经到手的巨大收获麻木不仁,对那些虚无缥缈的小利却斤斤计较。就像很多人年底发了年终奖,拿到手挺开心,可转头就开始后悔:"要是当初选另一个方案,奖金能多拿两千呢"。问题是,你咋不想想另外那个方案可能风险更大呢? 股市其实就是一面照妖镜,把人性里的贪和嗔放大一百倍给你看。赚了钱嫌不够多,亏了钱又死扛着等解套。我认识的老股民都说,炒股炒到最后,拼的不是技术分析,而是心态修炼。能做到"见好就收"的才是高手,可惜大多数人都栽在这上面。数据显示,A股市场散户平均持股周期不到一个月,追涨杀跌是常态,能真正长期持有的少之又少。(数据来源: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年度报告) 说到底,投资理财最大的敌人不是市场波动,而是自己那颗永远不满足的心。那位阿姨的故事给我们提了个醒:能开心地把赚到的钱装进口袋,不眼巴巴盯着那些可能永远到不了口袋的"额外收益",这本身就是种本事。想想看,多少人因为总想着"再赚一点",最后把本金都赔进去了?去年某财经论坛调查显示,超过65%的个人投资者亏损的主因是"未能及时止盈止损"。(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投资者调查报告)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有人股票涨了20%舍不得卖,结果跌回原点;有人基金赚了15%想着再等等,最后收益缩水到5%赶紧赎回。这种"差一点就完美"的执念,说白了就是跟自己较劲。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哪有什么绝对的高点和低点?那些所谓的精准买卖,大多是事后诸葛亮的马后炮。 话说回来,这位阿姨虽然因为少赚千把块影响心情,但至少她赚了两万。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普通人在面对投资收益时,能不能学会知足常乐?设定合理的止盈目标,达到就果断出手,把精力放在寻找下一个机会上,而不是纠结于已经错过的那点蝇头小利。毕竟,投资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稳定盈利远比偶尔暴利更重要。 下次当你看着股票账户里那串数字,不妨问问自己:我是真的需要赚到每一个铜板,还是更应该珍惜已经到手的收获?股市里活得最滋润的,往往不是那些追求极致收益的赌徒,而是懂得见好就收的明白人。毕竟,钱是赚不完的,但可以亏完。这话虽然俗,但理不糙。 "贪字头上一把刀,嗔心起时烦恼绕。股市浮沉几十载,知足常乐才是道。"老祖宗的智慧,放到今天的金融市场上依然闪闪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