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朋友。尼克松曾这样比较两人之间的异同: 或许这仅仅是巧合,然而两人之间确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同属东方血脉。毛泽东仅出国两次,一次是在1949年,另一次则是在1957年,这两次都是前往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进行会面。蒋介石也仅两次离开亚洲,一次是在1923年访问莫斯科,另一次是在1943年作为四强之一出席开罗会议。他们都曾暂时放下日常的政务,长时间隐居深山。毛泽东在这段闲暇时光里挥毫作诗,而蒋介石则漫步于山间,吟咏古风诗篇。两人都是革命的斗士。毛泽东反抗父亲的专权统治以及整个社会制度,蒋介石则是对抗清朝的腐败和对外屈服。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反叛的象征性行为(剪掉辫子)比毛泽东早了七年。 他们的差异既体现在表象,亦深藏于内里。毛泽东慵懒地倚靠在椅子上,神态悠闲,宛如闲云野鹤;而蒋介石则端坐椅上,正襟危坐,仿佛脊梁由钢铁铸就。毛泽东谈吐间流露出一种洒脱自如,谈笑风生;反观我与蒋介石多次会面,却从未感受到他身上有任何幽默的细胞。毛泽东的书法笔势飞扬,龙飞凤舞,字迹间不拘泥于传统格式;蒋介石的书法则笔画工整,方块清晰,格局井然。若要深入剖析,他们都将中国视为神圣之地,然而在表达上却各有千秋。 “两人都爱这国土,但毛要清理掉它的过去,而蒋则要在上面进行建设。取得胜利后,毛简化了中国繁体字,不仅仅是为了促进识字运动,而且是为了扫除每个繁复字体的历史涵义。蒋败走台湾时,在逃亡船上腾出空位,运走达四十万件古董文物,却把差不多数目的对他忠心耿耿的助手和官兵遗弃在大陆。”(尼克松著,施燕华等译:《领袖们》,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尼克松对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分析得可谓深刻透彻。 在20世纪的画卷中,中国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棋局,这场棋局深刻地塑造了国家的命运。 手持蓝子的他,光洁的额头,身着长袍马褂,言谈间偏爱拖长音调,一口标准的浙江“官话”。平日里他少言寡语,不苟言笑,一旦焦急,便会怒骂“娘希匹”。 手持红子,长发向后梳理得整整齐齐,身着中山装,言谈举止从容不迫,带着浓郁的湖南口音。日常生活中,他喜欢谈笑风生,幽默风趣,一旦动怒,便以“放屁”二字为骂。 两位均彰显着男子气概,身高均在一米八以上——那光头者似乎略高长发者一厘米。在他们身后,一面青天白日旗与一面镰刀铁锤红旗分立两侧。 两位主帅的头衔是: 中国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总统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他们的麾下,分别集结着两支英勇的武装力量:中国国民革命军,以及历经更名,最初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继而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最终荣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 论军职,一位身兼陆海空军大元帅、军事委员会主席、总司令数职,另一位则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重任。 他们的名字是: 蒋瑞元,其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字则取自介石。他后来效仿孙中山先生,遂更名为中正。世人多以其字来称呼他,称之为蒋介石。其中,“介”字寓意“大”,而“介石”一词,意指巨石,实则源自其谱名“泰”字的引申之意。 毛泽东,字号润之,亦别称润芝,笔名“二十八画生”——其名“毛泽东”三字在繁体字中合计共有二十八画,世人多以其本名相称,即“毛泽东”。此名之取,乃依照“祖恩贻泽远”的辈分序选“泽”字,“东”字则寓意东方,即太阳初升之地,象征着生机勃勃、奋发向前的精神。毛泽东曾对梁启超(梁任公)心生敬仰,因此自取别号“子任”。至于他的字号“润之”,其中“润”字是“泽”字的引申,寓意着“雨露滋润”的滋养之意。 两位伟人乃同代之人:蒋介石,年长毛泽东五载,亦在毛泽东前一年离世,享寿八十八载。而毛泽东亦度过了八十三年的生涯。因此,在长达八十二年的时间里,他们共同生活在世间。 个性气质,两人迥异。 蒋介石将军素以军人风范著称,每日清晨,他总是早早起身,进行一番严谨的操练。在阅读方面,他视《俾斯麦传》、《曾胡治兵语录》及《曾文正公家书》为三件无价之宝,不时加以研读。 蒋介石素无烟酒之好,乃至茶亦不饮,仅以白开水解渴。他对海鲜情有独钟,尤其偏爱咸菜炖黄鱼与绍兴霉干菜。 毛泽东,诗人气质浓厚,精通诗词,尤爱狂草书法。他作息颠倒,常常晚起。手不释卷,对《资治通鉴》一书反复研读,从中汲取历代治乱兴衰的智慧。 毛泽东偏爱葡萄酒,然而对烟草的依赖却深如骨髓,同时亦钟爱浓茶与尖椒,常以红烧肉作为“健脑”之选…… 他们政治经历相似。 1924年,蒋介石受命担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该军校因位于广州黄埔而得名“黄埔军校”。在此期间,他在军中逐步壮大势力,执掌军权,从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身份,一路晋升至国民革命军总监,最终成为总司令。蒋介石将军队视为其生命之源。 1927年秋季,毛泽东在湖南发起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并担任了前敌委员会的书记一职。随后,他与朱德在江西井冈山胜利会师,共同创建了我国工农革命军。朱德担任军长,而毛泽东则担任党代表。自此,以“朱毛红军”之名,他们开始与蒋介石展开坚决的抗争。毛泽东曾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毛泽东曾言,蒋介石视军队为生命之源,“有军则有权,战争方能决定一切”。毛泽东亦曾戏言,于蒋介石而言,军队就如同大观园中贾宝玉颈间那块至关重要的美玉。毛泽东指出,“在这方面,我们理应向他借鉴”,蒋介石在这一点上,堪称“我们的楷模”。 毛泽东再言:“共产党员当舍个人之兵权,而必争党之兵权,必争民之兵权。”他坚信,“枪杆子乃天下之本”,“改造世间,唯有枪杆子方可为之”。 蒋介石亦偶显幽默之态。记有一次,一份洋洋洒洒数万言的《抗日胜利后之建军计划》摆放在他的办公桌上,他因事务繁忙,未能细读这份冗长的报告,遂提笔在文档上方简短批注:“我非字纸篓。”此批语一出,令其部下既感哭笑不得。 蒋介石对清洁与秩序情有独钟,他的办公室与军营始终保持着整洁有序。即便在台湾福大招待所暂居,他在散步途中偶遇路旁的一堆狗粪,怒火瞬间涌上心头。他严厉斥责了招待所的主管,主管因此承受不住压力,终日郁郁寡欢,最终不幸离世。 毛泽东同样对洁净情有独钟,即便在艰苦的长征岁月里,他也始终坚持不借用他人之床,而是拆解门板,因地制宜地打造临时的栖身之所。然而,他对清洁的热爱并不等同于对秩序的追求,他的书房、办公室乃至卧室,四处散落着半开的书页。他习惯于同时阅读多本性质迥异的书籍,而蒋介石则通常在完成一本之后,方才着手下一本的阅读。 蒋介石每年需发布大量文告。这些文告虽多由其秘书代笔,但他本人却反复推敲,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毛泽东则挥洒自如,其文章无一不是亲笔所撰(尽管部分讲话稿由秘书记录整理),此外,他还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及新华社评论员的身份,撰写了大量社论和评论。甚至,毛泽东还曾代他人执笔,以朱德、彭德怀的名义发表众多文告。 毛泽东和蒋介石对立了一辈子。贯穿于蒋介石的一生的是“反共”两字。可是,如此对立的政敌,在政治上也有共同之处。比如,他俩都坚持“一个中国”。这样,1972年,当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大陆,和周恩来在上海发表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写及:“美国政府认识到,无论在台湾海峡的哪一侧,所有中国人都坚信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持支持态度。” 自是,毛泽东与蒋介石所谈“一个中国”之意,实则南辕北辙,迥然不同。 即便在他们严重对立的时刻,双方亦曾携手采取一致的政治立场。以1971年4月9日为例,美国单方面宣布将位于中国台湾东北一百多海里的钓鱼岛列岛移交给日本,此时,毛泽东指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于5月1日发表社论《中国领土主权不容侵犯》,台湾地区亦发起了“保钓运动”,蒋介石更是提出了“保土爱国”的口号。面对此情此景,毛泽东与蒋介石均向美国表达了强烈的抗议。 蒋介石在党内面对汪精卫与胡汉民的激烈竞争。历经多轮较量,直至1938年3月,在武昌举行的国民党全国临时代表大会上,他方才当选总裁,从而稳固了他在中国国民党内部的领导地位,成为无人可匹敌的党魁。 毛泽东于党内击败了王明、张国焘等对手,并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稳固了其党内领袖的地位。随后,在1943年3月,他成功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从而在组织层面上最终确立了他在中共的领袖地位。 他们的婚姻之路相似。 蒋介石在母亲的安排下,于14岁那年迎娶了比他年长五岁的毛馥梅,她后来因“馥”字难认,被乡人亲切地唤作毛福梅。此后,他在上海的生活中,先后与江苏吴县的姚怡诚女士以及苏州的陈洁如女士共度时光。最终,他与宋美龄结成政治伴侣,世人便以蒋中正的“中”字与宋美龄的“美”字相结合,戏称为“中美联姻”,这一称呼巧妙地揭示了其中的深意。 毛泽东亦有四次婚姻。也是在14岁那年,也是由父母做主,给毛泽东娶了大他四岁的罗氏,但他从未和她生活在一起。此后他在长沙和杨开慧恋爱、结婚,又在井冈山和江西永新姑娘贺子珍同居。进入延安之后,上海电影女演员江青(艺名蓝苹,本名李云鹤)出现在他面前,他最终选择了她。 蒋介石堪称一位铁腕之才、独裁风格的领袖,其治下施行“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三一”式统治模式。此模式中,一个政党指的是中国国民党,一个主义代表三民主义,而一个领袖则是指蒋介石本人。 毛泽东对蒋介石的“三一”原则持不同看法。1945年7月1日至5日,国民参政会的六位成员褚辅成、黄炎培、章伯钧、左舜生、冷御秋、傅斯年莅临延安。据左舜生回忆,毛泽东曾对他直言:“蒋介石总信奉‘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教条,我却偏要挑战他的观念,让他亲眼见证两个太阳并存的局面!” 果然,我国陷入了“天有二日,民有二主”的混乱境地!实际上,在毛泽东发表这番言论之前,这样的局面已然存在;即便蒋介石和毛泽东相继离世,这一局面依旧持续。 以蒋介石与毛泽东分别执子,以我国辽阔的96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为棋局,双方展开了一场震动世界的博弈。 记录下这盘棋局,便如同描绘了一部中国现代史。 这场搏斗错综复杂,交织着刀光剑影与枪炮轰鸣,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然而,其中亦不乏密使往来、幕后策划,时而谈笑风生,时而剑拔弩张,谈谈打打,打打谈谈,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态势。 双方激烈对骂。 蒋介石骂毛泽东是“毛匪”,还有“赤匪”“共匪”“奸党”“奸军”之类。 毛泽东对蒋介石的指责则更为尖锐,称其为“独夫民贼”、“人民公敌”、“头号战犯”以及“蒋匪”,所用词汇似乎比蒋介石本人更为丰富。 尽管两位主帅平日里严肃威严,但在此刻,他们却罕见地展露笑颜,握手言和。在重庆,两位酒量都不甚宏大的主帅竟不约而同地举起了装满深红葡萄酒的高脚杯,彼此以“毛先生”“蒋先生”相称。 在山城和谈那段时光里,毛泽东了解到蒋介石不仅自身不沾烟,亦对他人吸烟于其面前颇有微词。即便蒋介石的友人中不乏烟瘾者,他们在见面前亦会先行漱口,以防交谈时烟草的气味引起蒋介石的不快。毛泽东虽不至如他们般漱口,然而出于对蒋介石的尊重,他在蒋介石面前始终未曾吸烟。 这一细微之处,令蒋介石深感触动。在私底下,蒋介石对智囊陈布雷倾诉了关于毛泽东的肺腑之言:“毛泽东此人,决不可小觑。他烟瘾之深,几乎命系于此,每日抽一整听(五十支)亦不为过,然而,他深知我并无此习,在与我交谈之际,竟然一支烟也未抽。这份坚定与意志,实乃不容忽视!” 毛泽东如何?他善于风趣地言谈。当一位国民党记者询问他对蒋介石的看法时,他幽默地回应道:“蒋介石的字是‘草’字头下面加个‘将’,可谓是‘草头将军’啊!” 一年后,即1946年8月,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抵达延安,再度拜访毛泽东,并就此前的蒋介石询问了他的看法。毛泽东仅以六个字回应:“蒋介石——纸老虎!” 的确,毛泽东仅用三年时光,便席卷了整个中国,击败了蒋介石。 硝烟已散,枪声沉寂,那两位棋手——他们既是国共两党的代表——亦先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然而,若深入剖析那场宏大的棋局,若仔细审视这两位棋手,探究他们如何左右了中国命运的走向,仍让人回味绵长。 |